东北林业大学生态学院“生态先锋·绿动未来”实践团队于7月20日深入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师生们行走在田间地头,见证沙区蜕变奇迹,感悟科技兴农力量,切身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伟力。
实践团队首先来到了泰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展了系统化生态实践。成员们深入宣教馆学习湿地水文特征与生态功能,在芦苇荡、林地等区域实地考察植物生长状态,详细记录白琵鹭、苍鹭等珍稀鸟类栖息动态。傍晚时分,团队在湿地周边开展生态文明宣讲活动,向居民发放宣传资料,普及“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内涵。志愿者们结合泰湖湿地的固碳功能阐释气候调节意义,用生活案例讲解碳减排与碳吸收原理,指导垃圾分类、节能减碳等绿色生活方式,现场居民积极参与互动,围绕环保实践展开热烈交流。
随后团队来到了黑帝村沙丘治理区,这里曾是流动沙带肆虐之地,如今通过科学种植花生、绿豆等作物及樟子松林,沙丘得到有效固定,生态改善与经济效益同步显现。生态学院党委副书记袁旭指出:“沙化地带发展农业的关键在于技术与生态平衡结合。”科技赋能正将“生态痛点”转化为“发展支点”。

在泰来农场水稻展示评价基地作为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水稻“试验田”,已完成5000亩格田改造,建成3条衬砌渠道、117座水利设施及智能化灌溉系统,配备气象监测设备,为全省水稻品种测试提供科学支撑。袁旭强调“农田是农业命脉”,在东北林业大学的帮扶下,当地种植水平、农民收入与农产品销路同步提升。
在泰来县农业农村局,团队成员系统了解地方生态建设进展:林草部门介绍“十四五”期间完成造林2.5万亩,湿地保护面积达48.1万亩;生态环境部门说明通过“绿盾行动”对75家持证企业开展排污监测,定期排查重金属污染风险;农业农村部门重点讲解“旱改水”工程成效——水田面积从2001年90万亩增至当前200万亩,同步推进5468户改厕工程及中草药仓储物流基地建设。

贯穿全程的校地联动中,张全智老师的专业讲授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泰来县农业农村局的专题报告中,他系统阐释了“双碳”战略的生态价值与发展路径,结合专业知识提出“增减保封”实践框架——通过“生态增汇”强化碳吸收能力、“低碳转型”推动产业升级、“生态保护”筑牢自然屏障、“工程封存”创新固碳技术。其论述不仅深化了师生对国家战略的理解,更被当地干部称为“绿色发展的方法论指南”。
在东方红林场的沉浸式教学中,张老师以樟子松为“生态教科书”,揭示自然智慧:他指导学生观察树皮纵裂脱落现象,解析这是树木调节水分代谢的生存策略;分析林缘树木横向生长与林中树木笔直向上的形态差异,阐释植物对光照资源的精准竞争;解读底部枯枝现象,说明资源分配的优化机制。这些生动教学将生态学原理转化为可感知的自然密码。

此次实践让青年学子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与生态治理的协同发展正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团队将把沙丘披绿、湿地生金的鲜活经验转化为服务地方发展的务实建议,为筑牢北方生态屏障贡献青春智慧。
作者:侯星宇,审稿人:张艳波,编辑:于文浩,审核人:张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