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生态学院举办成栋生态讲坛(第九讲)

时间:2025-05-16点击数:

2025年5月14日下午,东北林业大学成栋生态讲坛(第九讲)在林科楼112举办。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主校区(University of Alaska Fairbanks)终身教授Chien-Lu Ping(平 建陆)应邀作“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permafrost, soils, and tundra environments”的学术报告,金会军教授主持讲坛,来自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师生线下齐聚现场聆听,座无虚席。

平教授主要研究北方北极和高山高原区土壤学,是国际上最著名的冷生土壤学家。以北极圈生态系统的独特性为切入点,结合数十年研究成果,系统和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多年冻土和冷生土壤的科学内涵与全球变暖影响。他指出,多年冻土作为冻结状态持续存在两年及以上的岩土热状态,多年冻土区土壤储存着全球40%以上的土壤有机碳,其热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全球碳循环、温室效应和碳中和等。通过对比俄罗斯东北部冻土剖面与阿拉斯加腹地和北部调查和监测数据,他揭示了过去28年冻土温度上升趋势—部分区域每十年升温0.3°C,直观展现了气候变暖对高纬度冻土区的冲击。

报告中,平教授指出,基于气候模型预测,若高排放情景持续,至2100年北极冻土表面年均温将上升8°C。这将导致冻土面积锐减、冻土长期封存的巨量有机碳释放加速和大规模排放。他特别强调,冻土融化可能使该区从“碳汇”转变为“碳源”。初步预估研究结果表明,年平均碳通量达0.8-1.1 Pg C(1P=1015),累计释放量超62 Pg C,通过气候变化的极地放大效应等加剧全球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此外,他通过冰楔多边形(Ice-wedge polygons)形成演化机制、冻融扰动(Cryoturbations)现象及苔原植被演替案例,解析了冻土退化引发的地貌重塑与生态连锁反应,如阿拉斯加抱fete的北冰洋海岸以1-1.5m/年速度侵蚀、苔原植被带北移等。

互动环节中,东林、哈师大和哈工大师生围绕冻土碳监测技术、植被适应机制等踊跃提问,平教授结合其团队在阿拉斯加大学的Toolik湖长期生态监测站的研究经验,分享了遥感反演、同位素示踪等技术应用,并呼吁加强国际合作以构建北极生态监测网络。金会军教授总结指出,本次报告为理解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北极视角,对我国生态保护与气候治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平教授和Alaska大学将与哈尔滨的院所进行合作,开展北极北方地区的冷生土壤学和冻土学的研究和土壤生态剖面建设。

作为生态学院品牌学术活动,成栋生态讲坛第九讲通过前沿科学分享,深化了师生对极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认知,推动了跨学科研究与国际学术交流。




作者:程耀辉 ,审稿人:周旭辉 ,编辑:于文浩,审核人:张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