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生态学院举办成栋生态讲坛(第四讲)

时间:2024-12-05点击数:

2024年12月2日9:00-11:00,东北林业大学生态学院在林科楼112学术报告厅举办了成栋生态讲坛(第四讲)。本次报告有幸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院的庄绪亮和李新研究员为同学们进行学术前沿报告。

上半场报告由生态学院院长周旭辉老师主持,并由庄绪亮研究员作“中国典型生态系统氧化亚氮排放特征与微生物驱动机制”为题的报告。周旭辉院长首先代表东北林业大学和生态学院对两位报告人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以及对来到报告现场学习的老师和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庄绪亮研究员进行介绍。庄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主持工作)。长期从事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机理研究,并开展流域多介质复合污染控制技术研发。在流域水、土碳氮循环微生物过程,青藏高原与南北极甲烷、氧化亚氮排放的微生物驱动机制,微生物群体感应信号分子作用机理,功能微生物调控机制,污染物的生物转化与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并应用于流域复合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的工程实践。

报告中,庄研究员首先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全世界对氧化亚氮排放问题得到了重视,并对氧化亚氮的形成来源进行详细的介绍,提出农田与内陆水体是重要的氧化亚氮排放源。随后从我国农田和湖泊两大生态系统对氧化亚氮的监测以及减排措施进行讲解,重点介绍了农田氧化亚氮减排中的微生物调控技术、人类活动密集区湖泊氧化亚氮排放的显著时空差异、青藏高原湖泊氮循环过程和机制以及青藏高原与我国中东部地区、南北极氮循环过程的对比研究。报告中的研究方法和前沿结论极大地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丰富了同学们关于氧化亚氮减排以及全球氮循环的了解,更引发我们对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如何利用微生物或其他方法来更好实现氮的高效利用以及降低氧化亚氮排放的思考。

报告结束后多位老师和同学与报告人展开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庄研究员为提问的老师和同学就报告中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理念用更加简洁明了的表述以及生动案例进行解释,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下半场报告由李新研究员为大家作“地球三级大数据”为题的精彩报告。周旭辉院长首先对报告人作了简单的介绍。介绍中提到李新研究员作为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和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主任,李研究员主要以遥感和数据同化为手段,以寒早区流域为研究单元,开展数据-模型-观测综合集成研究。他还设计并组织完成黑河遥感试验,发展了定量遥感尺度转换和真实性检验方法,实现了遥感和生态水文研究的深度结合;开展陆面数据同化新方向研究,发展了非线性滤波算法和代表性误差估算方法,阐明了理论-数据双驱的数据同化数学原理,建立了高分辨率多源遥感陆面数据同化系统。

李新研究员首先向大家介绍何为地球三极,地球三极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以及对全球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其次,以贝叶斯框架和动力学模型为例对地学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和原理进行讲解,尤其强调了地球系统科学中的数据同化问题对实现三极大数据的重要性。最后对三极大数据产品,尤其是对三极之一的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大数据平台“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进行介绍,并对青藏高原地球系统模型的发展愿景和进展进行展望,引发同学思考。报告结束后同学们积极发言,向李研究员请教。李研究员结合专业知识,为同学们开拓研究思路,点明了更好的监测数据获取途径,并鼓励同学们多将宝贵的监测数据发布至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为我国大数据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报告最后,由生态学院周旭辉院长及金会军教授为两位报告人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

至此,东北林业大学成栋生态讲坛(第四讲)顺利结束。